水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又是國民經濟的生命線。隨著人口和經濟的增長,一方面人類對水的需求量和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水污染的范圍和程度也越來越大。這一對日益嚴重的矛盾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匱乏的國家,總量不足,時空分布不均,污染較嚴重。據估算,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約為世界水平的1/4,是美國的1/6,巴西的1/19,加拿大的1/58。北方河流斷流現象日益嚴重,海河已變成季節性河流,黃河面臨斷流和污染雙重壓力,從1972年到1997年的25年中,黃河斷流發生19年,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愈演愈烈,1995年斷流122天,1996年斷流136天,1997年斷流226天,斷流河段長度706km。西北地區面積占全國1/3,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4.6%,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河川徑流量不到全國的6%、而耕地面積卻占全國的40%,海河流域耕地畝均水量,低于以干旱著稱的以色列。沿海地區則由于經濟快速增長和污染增加,局部缺水現象日益突出,水患更是頻繁發生。我國七大水系、一些淡水湖泊和部分近岸海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解決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的一個主要途徑在于水處理。在很多地方并不是沒有水,而是水質不合用。如果能通過人工和自然的處理,使水滿足用戶和環境的各種要求,并循環使用,則缺水問題將不復存在。 水處理的主要任務是改善水質,即運用工程技術手段將原水中的雜質去掉,加工成符合生產和生活使用水質要求的成品水,并輸送到用戶,以及收集使用過的廢水并處理到水質符合循環使用或排放要求。水處理技術設計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水力學、衛生學等基礎知識和反應、分離、傳遞等基本過程,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
|